100年前的黑白影片 被這個90后小伙用人工智能“復活”了!
發布時間:2020-05-13 10:04:31 | 來源:成都商報 | 作者: | 責任編輯:李媛大谷
100年前的老影像,用人工智能上色后是怎么樣的?
5月9日,大谷通過自己的個人微博“大谷Spitzer”上傳了一段100多年前老北京的紀錄片,有意思的是,這段原本黑白色的影片被大谷用人工智能的方式添加了色彩,100多年前的北京和城內的人們就這樣靈動了起來,天橋上熱鬧的集市、寺廟里的人們、巷子口獨特的禮儀……有網友稱,視頻中原本色彩單調、輪廓模糊的人影,經過修復后,變得面目清晰、動作流暢,好像穿越了一般。這段視頻在發出24小時后,有近50萬點贊,10多萬次轉發和接近3萬條留言,播放量在微博上達到近2000萬次。
制作者大谷,一名北京90后,現旅居美國紐約。在其個人微博介紹中,他稱自己是程序員里最會畫畫的作曲家。在接受成都商報-紅星新聞獨家采訪時,大谷說,看到成片之后,自己還是蠻震撼的。
給這段視頻上色
前后花了7天時間
成都商報-紅星新聞:怎么想到要給這段影片上色?
大谷:我本身就是做科普的,在B站經常做科普相關的視頻,差不多有七年了,主要是一些繪畫和作曲教程。最近一兩年我開始接觸人工智能這方面的知識。之前看到有這種舊電影的恢復技術,就想嘗試一下,學會之后再做一個教程視頻來教大家怎么去做。
成都商報-紅星新聞:選取老北京的這段視頻有什么特別的原因嗎?
大谷:我本身就是北京人,對北京的文化比較了解。大概2016年的時候看到《人民日報》的微博發過這段視頻,當時就挺吸引我的,因為里面有很多對視的片段,讓人有一種古今交流的感覺,就好像通過屏幕和一個個100年前的人在對視,感覺非常奇妙。
成都商報-紅星新聞:上色的具體步驟是什么?大概花了多長時間?
大谷:整個流程走下來差不多七天左右,修復過程主要用了三種AI工具,分別用來補幀、上色和分辨率擴增。原版紀錄片每秒只有6到10幀,看起來非常卡頓。我用DAIN(AI工具名稱)來補充中間的畫面,讓視頻變成每秒播放60幀左右。最后對顏色做了整體修改,讓它再鮮艷一點。
已得到一些合作邀約
但目前還在商量階段
成都商報-紅星新聞:自己看到成片后是什么感覺?
大谷:看到成片之后我還是蠻震撼的,真的是有回到了老北京的那種感覺。
成都商報-紅星新聞:是否還有一些遺憾的地方?
大谷:我覺得比較遺憾的地方就是它的歷史準確性肯定還是打折扣的,畢竟它是一個人工智能,還在學習階段,很多數據庫是來自歐美的,對中國文化的掌握并不是非常熟練,很難說完美地還原了當時的服飾顏色。但是確實幀數提高了,畫面整體的質量也上升了,給人的感受也大不相同,好像真的穿越回那個年代了一樣。
成都商報-紅星新聞:接下來是否還會有為老紀錄片上色的計劃?
大谷:是的,目前還在收集資料的階段,因為如果是北京以外的地區,我還要找當地人去了解當地的民俗,再去做進一步完善,像北京我比較熟悉,所以配樂什么的就比較容易。
人工智能會淘汰一些舊崗位
但也會增加一些新職業
成都商報-紅星新聞:你的微博個人介紹說自己是程序員里最會畫畫的作曲家,這有什么故事嗎?
大谷:我是北京人,從小在北京讀書,后來考上了中國人民大學徐悲鴻藝術學院美術專業。2014年本科畢業后,就到紐約視覺藝術學院進修研究生的計算機藝術專業,2016年畢業之后就暫時旅居在這邊,做一些藝術、游戲開發、音樂作曲相關的工作。
其實我定義自己是獨立藝術家、獨立游戲開發者,就是做我自己喜歡的事情,并且把我的一些感受分享給大家,就跟我做科普視頻的教程一樣,就是給大家分享一些我感興趣的東西,然后讓大家一起來創作更多的作品。
成都商報-紅星新聞:你在B站也上傳了很多AI相關的視頻,是如何萌生對AI的興趣的?
大谷:我是想通過這些作品,給大家展示一下,人工智能不是一個高不可攀的東西,大家都可以學習、運用這些技術。
成都商報-紅星新聞:談到AI的時候,很多人會持否定態度,覺得會讓人類失業等。你怎么看?
大谷:我覺得凡事都有兩面性。一個新技術的出現,可能會淘汰一些工作崗位,但它也會增加更多的工作崗位。像人工智能其實是可以解放藝術家的雙手,讓他們有時間來做更多的創作,比如人工智能作曲,其實并不是說我把曲子扔進去,讓人工智能幫我做音樂,我是要進行一定的指導,需要把我的曲子倒進去,然后去選擇哪個年代的作曲家來完成。所以我覺得未來也許藝術家會越來越多,包括編程的崗位也會很多,會有更有意思的新職業出現,人工智能的未來還是比較積極的。(記者邱峻峰圖據受訪者)